昨日,记者在嵊州巴贝集团的全封闭智能化工厂车间里看到,又一批蚕宝宝经过28天成长,结出了白胖密实的茧子。到今天为止,第一批量产的鲜茧悉数采摘结束。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巴贝年产1万吨鲜茧的养蚕流水线年的工厂化养蚕项目,总算完结从实验室到车间的革命性一跃,国际养蚕史也由此被改写。
我国是国际上最早种桑养蚕的国家。5000多年来,蚕农从始至终保持着靠天吃饭的传统出产形式。工厂化养蚕,则是将蚕卵放在无菌恒温环境里,经过喂养人工饲料完结成长周期,不再需求新鲜桑叶,也完全摆脱了养蚕对时节、气候的依靠,完成每天翻滚出产。上世纪60年代,日本在国际上初次完成实验室人工饲料养蚕,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开端此项研讨,但一向没能完成规模化出产。全程参加攻关的省农科院原副院长、巴贝首席科学家孟智启说,巴贝工厂化养蚕的成功,为完成蚕茧出产的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奠定了坚实的根底。
对巴贝集团董事长金耀来说,工厂化养蚕一向是他的“梦”。巴贝是我国领带职业龙头、国内最大高级面料出产企业,年耗费蚕丝达1300多吨。企业兴办20多年来,蚕丝价格从每吨10多万元上涨到每吨四五十万元。每一次蚕丝价格动摇,都会引发职业轰动,乃至影响到企业存亡。金耀说,这个“梦”是被逼出来的。
巴贝“逐梦”用了7年时刻,一期项目出资5.6亿元,研制投入高达1.5亿元。在研制过程中,与省农科院、浙江大学展开技能合作,自主研制了育种、防病、养殖等体系和设备,已申报成功国家专利数十项。工厂化养蚕面对种类培养、饲料配方、疫病防控、机械设备、自动控制等多项技能难题。特别饲料本钱高企,人称“面粉贵过面包”,是最大的“绊脚石”。为此,研制团队展开了很多的实验研讨和技能创新,总算霸占了一道道难题,使工厂化养蚕获得了赢利空间。
我国是丝绸大国,蚕丝产值占国际70%。近年来,因为土地、劳力等要素限制,蚕丝产值步入下降通道,浙江作为国内蚕丝高地,从鼎盛期年产蚕丝10万吨锐减至近年的2万吨左右。巴贝工厂化养蚕项目投产成功,所产蚕丝质量到达国家5A规范,除了带来供应端产值、质量等革新,还节省了蚕丝出产的土地和人工。据了解,巴贝出资20亿元的二期项目也将上马,方针是年产10万吨鲜茧,生丝产值1.3万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