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脑机接口技术有望实现更大突破,为神经受损患者带来重新连接世界的机会。
2.中国在脑机接口领域取得重大临床试验突破,成功实现高精度实时运动解码和语言解码。
3.然而,脑机接口技术仍面临伦理和隐私保护等风险,需要尽快获得医疗器械审批并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
4.为此,脑虎科技开发了生物相容性极佳的蚕丝材料和安全性高的数据加密技术,以降低风险。
回首2024年,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卫星星座、生物医药……诸多科技的螺旋上升,让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被逐渐满足,与这样一个世界的关系也正在被重塑。
如今,2025年科技发展的脉络初现端倪,一系列令人期待的成果有望为人类生活带来更多变革。
《IT时报》邀请九位学界和产业界大咖,以专业的视角和前瞻性的眼光,共线科技新趋势。
2024 年无疑是脑机接口领域极具意义的一年。过去这一年,脑机接口热度持续攀升,马斯克的Neuralink不断推进人体试验,让全球目光聚焦在这项 “人机共生”的前沿技术上。而在中国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发布脑机接口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明确了技术发展趋势与商业化路径。2024年底,脑虎科技更是取得重大临床试验突破,成功实现高精度实时运动解码和语言解码,这一成果不仅彰显了中国在脑机接口领域的技术实力,更让世界看到了该技术从科幻设想迈向现实应用的巨大潜力。
2025年,脑机接口还将带来哪些技术突破,《IT时报》记者对话脑虎科技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陶虎。
陶虎:从技术角度来看,脑机接口赛道较新,不存在传统优势霸主,技术路线和效果没有代差。但国内企业全链条布局少,在系统工程能力、效果、迭代周期等方面与国外有差距。在投融资方面,中国企业规模小,即使像脑虎科技这样的头部企业,三年融资金额也不到1亿美元,而马斯克的融资规模达数亿美元,国资投入就更谨慎了。
国内最大的优势是临床资源丰富,应用场景多、需求人群多、受试人群多、神经外科医生手术水平高、临床费用低等等,这些都更加有助于技术迭代验证。
陶虎:脑机接口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前途广阔,目前已发展到一个比较好的阶段,接下来将在临床应用方面取得大突破。
未来需要突破的难关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尽快获得医疗器械审批,大规模开展临床试验,尽早地服务人类;二是脑机接口大规模试验后其中的伦理和隐私保护该如何约束。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目前脑机接口设备可能存在技术稳定性、生物相容性、脑数据安全性等风险,这些风险如何避免?
陶虎:风险与机会是并存的。尽管目前脑机接口技术存在一些风险,但都可以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例如,生物相容性可以从生物材料入手,脑虎科技选择了天然抗菌、生物相容性极佳的蚕丝,通过提取蚕丝蛋白液,然后将金属电极浸涂,固化后的蚕丝蛋白包裹在金属电极表面,其硬度介于脑组织和血管之间,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脑损伤的风险。
针对脑数据安全性,脑虎科技独立开发了一款汇集多模块终端、全链条算法库、支持各类数据分析与处理的扩展性开放式平台,该平台使用先进的云边端架构,支持高性能边缘计算节点,支持数据云端同步储存和分析。不但可以在线kHz),还能够测量和查看每个通道的电极阻抗。
数据安全方面,我们采用非对称加密技术对用户登录信息进行保护,而用户原始数据则是采用变换域数字水印技术来进行透明鉴权,为使用者安全共享数据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陶虎:近日,《上海市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方案(2025-2030年)》发布,2025年,脑机接口企业应抓住政策机遇,加速产品研制与产业化,热情参加共性研发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临床试验与应用示范。
比如,神经疾病往往伴随神经功能受损,其中最常见的语言和运动功能受损,我国目前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约2000万人,语言功能障碍患者约580万人,脑机接口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后,可以服务于这一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