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庆稀有千年前史的蚕丝出产,流传下许多与蚕丝出产相关的古风俗活动。这些风俗习惯不只反映出古代蚕丝出产的发展水平,也可以精确的看出当年蚕桑丝织在地方经济中的重要位置。
每年正月初八日是蚕春节。这一天四乡农家和城中丝绸商户皆设丰富酒食及香烛祭蚕,请求新年蚕茧丰盈,丝绸生意兴隆。这种风俗一向延续到民国初年。《新修南充县志》(1929年修撰)中对此也有清楚的记叙。
蚕茧(蓬州闲士摄于2019年中国西部丝绸博览会展馆,图片来自:四川方志图库)
汉唐年代阆中、安汉(唐代名果州)一带皆建有先蚕祠,祭祀蚕神嫘祖。传说嫘祖是西陵氏之女,嫁给黄帝为黄帝元妃。她教民种桑养蚕,取丝织绸以制衣裳,因此大众一尊她为“先蚕”,意思是“养蚕织绸的祖师”,生生世世立祠庙祭祀。唐代观察使吕颛途经嘉陵江一带时曾写下一首小诗,反映当地这种风俗活动。
中华之母——嫘祖栽桑养蚕抽丝编绢图(石小玉 画,图片来自:中华母亲嫘祖网)
《资治通鉴》卷三五三僖宗乾符六年(1879)四月甲子条,胡三省注释:“成都城中鬻花果、蚕器于一所号蚕市。”宋代成都蚕市从正月初二至四月十九日浣花活动后完毕。北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9)的益州知州田况在诗中这样描绘蚕市:
这些描绘阐明,宋代成都区域的蚕市是季节性的阛阓贸易与春游相结合的一种风俗活动。邵伯温诗“从昔漫游胜两川”“十里绮罗明月天”“哀公不称作遨头”,证明其时享有“小成都”之称的果州也有类似的风俗。
大型舞台情景剧《东方丝源》表演现场(2022四川世界文明旅游节主办方 供图,图片来自:四川日报)
唐宋时每年元宵之夜开端,一连三晚都要进行观诗灯和儿童唱诗活动。民间称为换蚕诗(丝)。宋人彭永的小诗《上元》记叙了民间这种风俗。
生丝(蓬州闲士摄于2019年中国西部丝绸博览会展馆,图片来自:四川方志图库)
三月三到城外“郊游”,原本是一项陈旧的民间风俗。《后汉书•礼仪志》载:三月上巳,军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日:洗濯。祓除掉宿垢疢(chèn 趁),为大洁。”并引《韩诗》:“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指不祥。”至魏晋时期,才确定三月三为上巳节。几千年演化,各区域、各种不同人群三月三的活动也大不相同。有的到城外赏春、郊游;有的在这一天去爬山登高;有的亲朋相邀到水滨宴饮,以除不祥;有的文人雅士在水滨开一弯弯曲曲的小渠,再用酒杯装上一些酒放人水渠中漂流,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下酒,并要即兴赋诗。这便是古代文人津津有味的“曲水流觞”。《兰亭集序》所写的“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认为流觞曲水列座其次”,便是描绘这种游戏。
果城古来也有“三月三,上西山”的春游风俗。不过作为蚕桑之乡的这种“郊游”活动,也与蚕丝出产有些相关。《蜀中广记》中说,巴乡风俗,每年三月三日是阴仍是晴,便是一年蚕茧出产丰歉的前兆。民谚:“三月三日晴,树上挂银瓶。”是说三月三这天假如晴朗,那么这一年蚕茧必定丰盈。农家称老蚕做茧为“蚕上树”。“树上挂职银瓶”,便是说结茧又大又多。
南充《丝绸之城》(又叫《丝绸女神》)塑像(蓬州闲士 摄,图片来自:四川方志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