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的经济工作定调。针对明年的经济发展形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更为积极的政策信号。会议对于政策基调的描述由去年的“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变为今年的“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新基调传递了什么信号?怎么样才能做到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本期栏目就该问题进行理论问答。
主持人:关于明年经济工作基调,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诸多不同于去年的提法。比如,“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如何解读?
张海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明年经济工作基调为“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在去年和今年“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要求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新要求,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和目标导向。
深入理解和贯彻明年经济工作基调,关键是把握好其辩证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稳中求进”是一以贯之的。稳是主基调,是大局,是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带来的新风险挑战中,统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根本原则。“稳”就是要保持经济大盘运行在合理区间,为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开放创造环境。“进”是在稳的前提下不断地进步,以质的稳步提升促进量的合理增长,为平稳运行创造良好预期。“以进促稳” 是通过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重大改革上的“进”来更好实现“稳”,用发展的办法处理问题。“先立后破”是在“立”和“破”的切换上要把握好顺序和衔接,避免盲目求快,以稳定经济大局。“立”和“破”的领域,包括经济结构、方式、模式等。 “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工作基调是党完善领导经济工作体制机制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以稳求进,以进固稳、以立促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进一步体现了中央强调主动作为,在发展中保稳定、破难题、化风险的工作思路。
主持人:会议指出,逐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在您看来国内大循环存在哪些堵点?对这些堵点又该如何“破”?
张海梅: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逐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之一。
面对国内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关系我们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国内大循环是指宏观经济运行中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有机联系、循环往复,增加社会财富的过程。包括蕴含其中的土地、资本、劳动,人才、技术、管理等各类经济要素的畅通流动。目前国内大循环存在的堵点主要是,在经济循环上有效需求不足,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意愿不足;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结构不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大。在经济要素上房地产、地方债务、金融等存在风险隐患。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点是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打通经济循环的堵点,提升经济体系整体效能。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激发消费潜能,扩大投资效益,增强供需的适配性;要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要逐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要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要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主持人:会议指出,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如何理解“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
张海梅:与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样,本次会议也明确了明年的宏观政策取向,即要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以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因此会议在具体阐明明年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导向,即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外,还特别指出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不仅要求要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还要求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可以说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等政策都主要属于经济类政策,而“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是在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这是因为,经济运行不仅受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经济政策直接影响,也明显会受许多非经济性政策直接或间接影响。我国近年的宏观调控实践也证明,不同部门依据其工作目标和步骤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措施同时作用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时,有时会出现偏离合力的分力甚或摩擦力,有时会偏离国家政策总目标。因此,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要坚持系统观念,强化政策统筹,加强经济类政策间的协调配合和非经济类政策的一致性取向,增强合力,不断巩固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